最近在準備投影片時, 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受用
作者講求的是視覺化思考, 用圖形把問題"視覺化", 而不是簡化
人類本來就是視覺性動物, 一維的話語往往不如二維的圖形來的清楚
在分秒必爭的商業環境下, 或者只有幾分鐘的presentation裡, 要推銷一個概念或想法的話
書中介紹的視覺化圖形會是一大利器 (PowerPoint裡的制式bullet反而顯得笨拙)
作者想推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餐巾紙的背後來畫圖, 就能推銷你的想法
這本書幾乎都是圖, 不用一天就能看完, 閱讀的CP值相當高
書中主要依畫圖的四個步驟依序討論:
1. 觀看: 把資料散佈開來, 用下意識去分類
2. 觀察: 有意識地把東西依特性分門別類
3. 設想: 思考呈現內容的深淺 (SQVID)
4. 展示: 把圖實際地畫出來
一張圖的內容主要可以有六個W的分類:
who/what, how many/much, where, when, how, why
而相對應適合的圖形為:
線條圖, 條型圖, 區域圖, 時程圖, 流程圖, 多重變數圖
(我個人的心得是前四類大多數是用來描述問題, 而後兩類是用來描述解法和其道理)
當然實際應用裡, 也很常出現一張圖包含兩種分類 (三種就幾乎是能理解的極限)
真正最困難, 而且也最需要思考的地方, 就是圖所要呈現的性質深淺
我們必須先確定每張圖的用意後, 再自行斟酌調量SQVID等化器的每一項
1. Simple (簡單) v.s. Elaborate (精細)
2. Quality (質) v.s. Quantity (量)
3. Vision (想法) v.s. Execution (做法)
4. Individual (個別) v.s. Comparison (比較)
5. Delta (變化) v.s. Status Quo (現狀)
上面五項的右邊是比較偏理性(左腦)的描述,
我自己就很容易偏這類的描述, 很容易花太多時間在講細節而非觀念
而左邊就是比較偏感性(右腦), 要在短時間打動人心, 通常這類會比較容易成功
應該也只有不斷地練習, 才能在這兩者之間游刃有餘
不過除非是講課或研討會, 否則理工背景的人應該是要讓自己多往感性面去練習才對
像是拿第三項來說, 我們很容易只去講做法, 但是一點想法都沒有, 這個盲點是很危險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