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開創了現代管理學
堪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管理學家
他於去年年底過世..由於他本身沒為自己寫傳記
於是我就找了這本最能描述他的經歷的回憶錄來看
看完就知道為何彼得杜拉克能如此傑出
除了本身的能力..他週遭的人事物
以及正好處在人類社會大變革的20世紀
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這位偉大的人物
 
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是一位旁觀者
對許多事情都有獨到的洞見和遠慮
但是卻不是一位執行者
或許這也是造成他晚年一直批判太過火的資本主義
卻不能引起許多迴響的原因吧
 
這本書是描述杜拉克印象十分深刻的人物
十五個章節大致上依他的年齡的順序來劃分
這些人物都相當有特色
也代表了該特殊時空背景下的不凡人物
 
第三章的懷恩師談的是他小學的兩位老師
蘇菲小姐是天生的教師
愛莎小姐則是善用教學法的老師
這兩種類型截然不同的老師都可以讓學生獲益良多
天生的教師總是充滿熱情
而且總是知道學生不懂的是什麼..身教通常是他們的方法
而利用教學法的老師會為不同學生設計不同學習進度表
重點著重在該改善的是什麼? 又每週改善進度如何?
給予適當的鼓勵但不過份強調學生的強項
後者的方法其實對一個人自動學習非常有幫助
(若擅用此道..就不太需要老師了)
差勁的教師有很多種..但出色的皆離不開這兩種範疇
 
第四章談的是活生生的佛洛依德
以前對他只有心理學大師的印象
這章讓這位偉人恢復成平凡人
作者小時候生活在20世紀初的維也納
當時的維也納可說是菁英雲集
佛洛依德在維也納建立了他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
但是在當時其實佛洛依德的處境並不是很好
首先是在當時的大環境壓力下
他總是強調他的分析方法是"科學的"
然而這和事實是完全違背的
最糟糕的是他自己潛意識也患了窮人精神官能症
也就是一直活在經濟的壓力和焦慮中..雖然事實不是如此
他本身也下意識的經由他自創的心理機制 - Freudian slip
來壓抑這病症
也就是對外用一些錯誤的說法..例如所得不合理或被排擠
來合理化自身對經濟的壓力
真實的佛洛依德更像個一般人
並且他也不自覺的印證了自己的理論
 
第五章到第九章描述了他在第一二次大戰期間遇到的人物
看完這幾章才了解自己對人類的歷史認知有多麼的薄弱
首先是社會主義在二十世紀初在歐洲蓬勃發展
雖然帶頭的菁英份子關心的是和平
但底下的追隨大眾卻多是出於嫉妒
社會主義也慢慢成為有野心的政治家
如墨索里尼那些人的口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
社會主義的大眾皆成為愛國主義的支持者
於是社會主義隨著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而結束
一次世界大戰讓歐洲損失了相當多的人才
這也是讓美國有空隙可以快速竄起的原因之一
 
而二次大戰前後更是資本主義, 共產主義, 以及法西斯主義大亂鬥的時刻
共產主義希望世界都是無產階級達成人人平等
法西斯主義卻是用絕對的階級制度來達成極權統治
共產主義似乎是以人本位出發
而法西斯主義則是以獨裁者以及民族主義出發
反觀資本主義是由較客觀的資本分配出發
二次世界大戰由法西斯的德日義引爆
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俄)聯手結束了法西斯主義後
世界便走向這兩種主義的對決 - 美國和蘇俄的冷戰
 
作者在這幾章中描述了在這種時空背景下
有許多優秀的人才試圖力挽狂瀾
努力的想設計出人類更好的生活方式
然而最後的結果都是失敗的
反觀現在..在中產階段因全球化慢慢消失的同時
資本主義是否又會產生什麼變化呢?
 
第十章描述了幾位在二十世紀中期金融家的故事
我則從這裡看到資本主義在二十世紀成熟時帶給人們的改變
我覺得最重要的變革是我們已習慣把"符號"當作"真實
例如金錢, 利率, 國民生產毛額等等
在這之前的人們工作是為了生產東西以便交換自己所需的東西
而錢是躲在交易裡的迷霧
但是在那之後金錢已成為絕對的真實
原本在交易行為的主角卻成為了它的影子
我想這種符號和表像成為真實的認知
是造成大多數人對生活完全沒有興趣的一大主因
(想想"第一名", "分數", "幾年畢業" 是如何支配現在學生的生活..又"股票紅利"支配了多少人就業的選擇)
我終於為這種行為找到了這個合理的解釋
 
第十二章談的是美國報閥魯斯的故事
但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察覺魯斯的管理手法是出自中國傳統政治
從漢朝到毛澤東政府
統治者都會製造黨派鬥爭..利用挑撥離間的方式讓內鬥愈演愈烈
他便藉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受下面的人的威脅
 
第十四章描述了作者在1934年間在通用裡研究企業結構所遇見的人物
這章我認為是十分經典的管理實務範例
當時的通用算是第一個對內部做"聯邦分權"的企業
通用裡的主管風格都相當不同
然而主角還是當時的通用總裁史隆
他可視為第一位"專業經理人"
作者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讓我們知道史隆散發出的管理智慧
例如"自己的後繼者不能由自己選..否則只會得到次級的複製品"
"權與責是應該相當的"
看完本章只覺得意猶未盡
應該要來看看史隆寫的"我在通用的日子"吧!
 
最後一章寫的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轉變
一次大戰後..大量的優秀歐洲學者都投奔美國
經濟大蕭條下卻讓美國人變的對人關懷, 熱心助人, 和勇於行動
這段期間美國內部正同時發生許多大事
有黑人與白人種族歧視的紛爭
許多不同民族融合成一個國家
美國教育界的政治鬥爭
 
作者覺得美國真正強盛的原因是政治
只要對"憲法"宣誓服從不渝..就可以成為美國公民
所謂的"美國夢"便是建立在這樣的"憲政體制"上
然而這也讓美國在一開始採取了"孤立主義"
為了維持自己本身的"美國夢"而努力..不理會外界事務
在當時許多歐洲人逃離了歐洲的紛爭
到美國來就是想建立一個"法治"而非"人治"的社會
於是便希望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後也是最好的希望
但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後..
美國那段天真無邪的時代便劃下了句點
 
透過作者的"冷眼旁觀"讓我能得以吸收到他的些許經驗和知識
在全球化盛行, 中共文攻武嚇, 台灣擅長的製造生產也面臨強大競爭的現在
這本書有許多故事都可做為借鏡..我們不該再重蹈覆轍
首先教育為一國之本
可以強化我們在政治, 文化, 以及經濟上的所有能力
在政治上..台灣政治還是傾向於"人治"的概念
應該轉向"法治"的社會才能讓好的政策長長久久
歐美國家的民主是經由一兩個世紀的紛爭才得已成型
我們雖然不該強求自己能一步到位
但是在現在的民主亂象中..我們還是該好好檢討
希望未來有人可以提出一個"台灣夢"
讓台灣人回歸到50,60年代那時的團結合作
這樣國家才能強盛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蘑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