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我忘了在哪裡看到說是本好書
結果當時在台灣找不到..就到Amazon買了
可是過不了多久台灣就出了中譯本 "蘋果橘子經濟學"
害我看一堆不常用的英文累的半死

這本書書名Freakonomics是想強調和傳統經濟學不一樣
它裡面用的手法是現代經濟學的方法
但是探討的不是很抽象的供需..也不是很嚴肅的利率
而是人們在真實世界中的行為
書裡面很多一開始的問題似乎很不營養..但總能點出一般常見的謬思
作者強調這本書是沒有主題的
但我想它的主題就是如何用經濟學的手法來解釋和分析人類真實的行為
絕不要輕信專家說的片面之詞..必需要自己去認真分析資料
統計數字是最真實的東西..但誤用的話就成為最惡毒的武器 (例如台灣民調)

本書的介紹章節裡強調了有任何事都有隱藏的一面
而且事實通常和乍看之下的原因或者是大家的共同認知相差很多
作者舉的一個例子非常聳動
就是美國先前犯罪急速下降的原因..不是治理有方..也不是新法律影響..也不是經濟變好
而是在1973年通過的墮胎合法化的法案
由於該法案的通過..讓許多原本生下來會變成犯罪者的人並沒有出現在世界上
作者最令學界折服的就是他那說明資料的能力..尤其是深悉資料的眼光
(但在本書內並沒有說明資料分析的細節..我們只能暫時相信作者是對的)
這種推論立刻引來許多人道和道德上的抗議
但作者強調..如果說道德代表的是一個理想的世界
那麼經濟學反映的便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雖然本書沒有統整的主題..但主要觀念大部份都可歸納為
1. 動機是人類行為原因的核心
2. 一般公認的想法通常是錯的
3. 劇烈的改變往往來自不同而且細微的小原因
4. 專家會利用自己資訊的優勢來為達到自己的目的
5. 知道去測量什麼和如何測量能更容易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第一章的標題是"相撲選手和學校老師有什麼相同點?"
答案就是他們雖然社會觀感上應該很有道德感
但他們都會作弊
只要有利可圖的動機..誰都可能有欺騙行為
(如同周星星說過的: 只有要好處..老母我都騙)
人們行為的動機可分為經濟上的, 社會關係上的, 和道德上的
所有動機大部份都是這三個面向的混合體
相撲選手是以計算勝場數來影響排名
在很多情況下..會產生在一次巡迴賽中贏9次和贏8次是一樣的情形
於是當一個贏8次和贏7次的人對決時
統計數字表示..贏8次的人通常會放水讓贏7次的人贏
因為一來他沒有損失..二來做人情給別人..以期有需要時下次被放水
有許多學校老師甚至讓學生作弊提高分數增加自己業績
雖然這樣好像代表人性本惡
但是亞當史密斯曾做過實驗..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人們會做壞事的比例有多高
答案是87%會說不..所以似乎人們大多數還是善良的

第二章談的是三K黨和房地產業務帶給我們一個共同的啟示
那就是資訊的力量
專家賺的錢就來自不對稱的資訊
尤其是利用我們的害怕和擔心..讓我們付更多的錢
像是房地產業務就是利用我們對房市資訊的缺乏來賺錢
他們並不是做慈善事業..所以並不會無條件的幫你把房子賣在最高價
反之..對他們來說..只要價錢可以..就會幫你把房子賣掉
因為增加賣出的房子數才是他們賺錢的方法
(幫你多賣50萬..他可能只多賺100塊..但多賣一棟..可能就多賺10000塊)
這理由可以從他們在賣自己房子時..交易時間都比賣別人房子久看出
另一個不太相干的結論是內容標示明確的房子會賣得比較好
例如"大理石建材"會比"有錢都買不到的好房子"賣得好
而三K黨滅亡就是因為他們原先奉為秘密的組織名稱, 制度, 和儀式內容被公開
原來那些資訊就是三K黨賴以生存可以一直保持神秘的原因
有位仁兄想到把這些資訊公開的妙招..而且還弄成兒童節目..讓小孩模仿那些儀式
原來堅不可摧的三K黨很快就消聲匿跡了
另外在現在這個網路的時代..資訊更是網路世界的現金

前面兩章其實比較像是用實際的例子
讓我們深刻了解 動機 和 資訊 在經濟學和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
後面就開始是很發散的話題

第三章談的是為何很多毒販窮到要跟自己的母親同住
電影電視裡他們不是都很有錢嗎?
其實現實的毒品組織和一般有規模的經濟體一模一樣..像是商業公司
在下層的人其實賺的錢比在麥當勞打工還少..還要冒著被當街槍擊或是抓去關的風險
(經過計算..在街頭賣海洛因出事死亡的機率..比關到監獄的死刑犯還高!)
但在最上面的人賺的就是暴利 (像是力霸的董監事)
於是毒販其實就是在死亡率和升遷機會間抉擇
(毒販組織真的很像直銷)

第四章很完整的談論為何美國犯罪率急速下降的問題
他點出紐約市的治安其實相對上並沒有比別州好
而且最先通過墮胎合法的州..治安就最先變好
像警察的新措施和管制槍支的法案在去掉交叉因素後..影響都非常的小

第五章標題是"如何成為完美的父母"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育嬰專家"出現
利用父母無知的恐懼來賺錢..因為父母對於照顧小孩這件事不知如何控制
有一種"控制理論"說道..在自己控制下的東西就會感到比較安全..如開車 vs 坐飛機
但事實上就機率來看..坐在飛機上和開車..在每一小時裡死亡率是差不多的
其實 風險 = 危險度 + 暴力度 ..而且通常暴力度會超越危險度
例如根據統計..家裡有一個游泳池和有一把槍..前者家裡小孩會因而死亡機率其實遠高於後者
但是由於後者讓人聯想到暴力..所以一般人反而比較害怕後者
卻忽略掉看似溫和的游泳池對小孩是可怕的殺手
要從一堆數字中得到結論..迴歸分析是一個很有效的工具
但迴歸分析只能說明相關度..不能說明因果 (這常是被人誤用的地方)
作者最後的結論是
小孩其實受同儕和環境影響比父母高
孩子的成績和"父母是誰"呈高度相關..和"父母做了什麼"沒什麼相關
也就是說父母對小孩的影響..通常是來自父母的學歷收入
而不是來自於父母之後做的事情..例如胎教
(例如有人覺得胎教很有用..那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學歷收入高
學歷收入低的人就算有做胎教..幫助也不大)
這告訴我們..如果要小孩活的好..要很早以前就努力了..等小孩生的時候就為時已晚

第六章談的是小孩的取名
雖然小孩的未來受父母的影響比想像中低..但取名字至少是很有影響力的事吧
取名字代表者父母對小孩的期待
通常每個時代都有一些最常用的名字
從數字看來..這些菜市場名字有發散的跡象
也就是二十年前的菜市場名第一市佔率遠高於今日的第一
但名人的名字常常代表的是指標..而不是原因
而女孩子名字可能會從男孩子的名字變過來 (如Stacy, Tracy, Carol)
但男生卻不會用女生的名字..這突顯父母的期望
會希望女生像男生一樣..但不會希望男生像女生一樣
統計資料顯示的取名的趨勢是
十年前的高收入家庭的小孩菜市場名會變成十年後低收入的小孩菜市場名
因為父母取名字是期望小孩未來能跟鄰居某個有錢人一樣
而高收入家庭的名字會開始避用被低收入家庭慣用的名字
而則從一些看起來很聰明的地方來..像是聖經
於是有越來越多的新名字從聖經被翻出來

我想整本書有另一個核心
就是在於如何正確的使用統計工具
本書其中一位作者Steven Levitt就是十名有名和十分年輕的那位不會微積分的經濟學教授
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破解正確的問題
比你擁有怎樣的武器還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蘑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