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發現其實自己社會化的速度有點慢
一直到從學校畢業出來工作後..才真正的接觸這個資本主義社會
當然也會和大家一樣看看股票..想想該怎麼投資
然後就發現大家的投資概念又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種是看技術面..主攻短線進出..大部份的台灣散戶都屬於這種
一種是看基本面..其主要典範為巴菲特..但是其實進入障礙不低
經過幾年下來..我衡量一下後..決定比較適合我的是屬於後者
因為我一直認為短期進出..除了提供股票市場變現的現金流以外
對於整個資本市場並沒有什麼益處
你賺的錢就只是剛好等於另一個人虧的錢..這麼簡單
 
然而基本面的最基礎就是要能看懂財報
巴菲特自己的發跡就是從翻遍各公司的財報開始的
看懂財報才能用實際的數字來對抗人類心智上的弱點
例如一般人的投資若處於獲利狀態..就會變得風險趨避
一旦有小小的漲幅..就會把它出售
相反地..若處在虧損狀態..就會變得風險愛好
儘管已經虧損幅度已經變大..仍不願意出售承認虧損
應用在我自己的身上..發現非常之正確
我想這也是導致我的投資到目前其實是虧損的主因吧 (不過幸好幅度沒有很大)
 
所以我想應該是要來了解一些財報吧~
不過一般的會計書實在是很沈悶
剛好老婆以前為了工作有看過這本書
發現這本還滿適合一般大眾看的..能用簡單的字詞介紹財報的主要內容
這本書的作者是台大的教授..他的出發點就是要將財報介紹給普羅大眾
而這本書的確達成了他的目的
 
一間公司的運作其實都十分的複雜
而財報的目的是要將公司的運作都濃縮到幾個數字上
有點像是把飛航的狀況都濃縮在儀表板上一樣
於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儀表板本身要正確
之於財務報表來說..就是財報的編製必須實踐"課責性"
也就是財報是管理團隊呈現自己的經營成果給投資者的管道
必須基於對自己管理成果負責的想法來編製財報
一旦管理團隊用不當的手法來扭曲數字..偏離了"課責性"後
財報就會變得沒有可靠性了
所以財報要建立在有誠信的管理團隊上
 
財務報表是利用"呈現事實"和"解釋變化"兩種方法
不斷地拆解每一個會計數字
所以每個報表上的數字除了要正確之外..還要能解釋其變化來源
 
透過財報就能有系統地呈現企業有關營運, 投資和融資的三大活動
並說明這些活動間的互動關係
看懂財報其實主要就是要能看出這三大活動的實況
而不是只是簡單的EPS (每股盈餘)而已
這三大活動才能代表一間公司真正的營運狀態
 
財務報表的重點就在於這四份財務報表:
資產負債表, 損益表, 現金流量表, 股東權益變動表
 
-------------------------------------------------------------------------------------------------
 
資產負債表表達的是某經濟體在某定時點的財務狀況
其基本架構就是有名的"會計方程式":
    資產 = 負債 + 股東權益
等號右邊代表資金的來源..可以是負債 (無股權關係)..或是股東的投資
等號左邊代表資金的用途和形式..例如現金, 存貨, 應收款等等
等號左右手邊的每一項變動..必定要對應到另一邊的某一項變動
從資產負債表..你可以看到一間公司的財務槓桿比例 (負債 / 總資產)
也可以看到其長期投資和流動資產 (約等同現金的資產) 與其流動和長期負債的數目
 
其中我認為較不符合直觀..也是較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就是"商譽"
商譽屬於無形資產..其通常來自併購公司時溢價的部份
例如A公司併B公司..B公司的總淨資產是10億 (清算債務後)..但A公司花了25億併了B公司
此時該10億淨資產會出現在資產相對應的位置..但多花的15億則變成商譽
若25億全由現金支付..則等號左邊總數字將會不變..但是少了25億現金
若25億全由發行新股換B公司舊股的話..則等號左邊會增加如上之25億
等號的右邊當然也要增加25億
假設A公司股價100..則25億要發行2500萬股..總面額2.5億為普通股股本增加部份
剩下的22.5億則增加至資本公積去
其實白話一點來說..商譽就是公司併賺時多花的錢
現在在台灣商譽並不需要像賺買機器一樣要分季攤提
但每年必須對商譽做重新評估..若商譽部份有減損的部份..就必須列入損失
所以若是多花太多錢..未來還是需要出來還的
 
-------------------------------------------------------------------------------------------------
 
 損益表的目的是衡量企業在特定期間內..究竟是淨利還是淨損
淨利的操作型定義為
   淨利 = 收益 - 費用
然而衡量收益和費用又分為現金基礎和應計基礎
現金基礎代表只有當企業收到和支付現金時才承認收益和費用
但現金金基礎容易受到有心人士操作
例如把費用故意在1月1日而不是12月31日付出現金
 
應計基礎則是著重在公司績效評估上..只承認經濟事件本身是否發生
於是只要營業活動實際發生的話..就可承認收益和費用
就算現金尚未收到(應收帳款)或尚未支付(應付帳款和費用)
要承認收益必須滿足"賺得"和"實現"兩大條件
"賺得"代表公司的貨物或服務已經提供
"實現"代表提供的貨物或服務..公司預期能收回現金
而要承認費用則是依據"配合原則"
也就是對於特定期間之收益相關的費用必須跟著收益在同一期間承認
如此才能提高淨利作為績效評估的合理性
 
以下為一個搞不清楚應計基礎的例子
台灣全民健保在2002年時健保局有超過600億的應收帳款
其中台北市和高雄市政府就佔了欠費的一半
有立委說只要回收10%就能對健保財務赤字有很大幫助
但這是錯的!!
健保的服務早就提供..所以該600億已是承認收益
健保的赤字是已經算進這些收益後還是虧損的結果
回收應收帳款只能增加現金..但對於赤字沒有幫助
 
然而在應計基礎下..有些東西的估價會影響損益的結果
例如存貨價值的計算和長期投資效益的評估
存貨的處理可以依公司自行決定以"先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 或"平均成本法"
台灣大部份公司是採平均成本法
且其需符合"穩健原則"..所以存貨的價值是在成本和市價中選較低的那個
以免高估了目前的資產價值..或是低估了現在的虧損
長期投資效益的部份..在會計上又分為"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處理方法
成本法是用在公司對被投資公司沒有顯著影響力時 (例如股權未到20%)
期末被投資公司的股價漲或跌..視為長期投資未實現之利得或損失
這項會直接反映在股東權益變動上..而不是列在損益表上
反之當公司對投資的公司有顯著的影響力時就要使用權益法
在權益法之下..被投資公司的損益將依平均股權比例列為長期股資利得或損失
直接在損益表上表達
簡單來說..長期投資在沒有本身沒有影響力的公司上..在最後賣出持股前
中間的股價波動並不會出現在的損益表上
所以很多公司的長期投資就算已經虧到不行 (例如在威盛最高點購入)
只要不認賠賣出的話..在損益表上是看不到的..這裡算是一個漏洞
所以要記得去看一下股東權益變動表上長期投資未實現利得或損失那項
了解一下該公司長期投資狀況
而權益法是要為了避免公司養了很多子公司..然後把貨都丟到子公司去
造成母公司很賺錢但子公司虧得一塌胡塗的狀況
所以先行將子公司的損益在母公司損益表上顯現出來
不過這個部份要小心的是..通常子公司可能都不是上市櫃公司
其會計品質不一定會很好..母公司的會計師不見得能追到子公司的每一筆帳
例如聯發科近來的淨利有快1/3是來自子公司的貢獻..這1/3的品質不一定很可靠
 
另外我自己有稍微研究一下員工分紅費用化對損益表的影響
在費用化之前..分給員工的分紅是屬於未分配盈餘中的一部份
這樣根本就是把股東的權益直接分給員工..的確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
假設公司已發行10000張股票..發1000張股票給員工代表分了快1/10的股東權益給員工!!
而且以前是用面額計算員工股票分紅的價值..這和市值通常有很大的差距
像博達曾經某年的員工分紅若以市值算還超過了當年的淨利呢!!
嚴格說起來..真的是從資本市場偷錢的作法..也高估了各公司的淨利能力
而現在費用化之後就正常許多了..每季在損益表裡必須把員工分紅的部份先列到應付費用裡
費用化後的淨利也才是企業真正的營運能力
有趣的是..這些應付費用會列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所以各公司的槓桿比將會變高
如果各公司還是算以前一樣把分紅壓了一年才給員工..這些負債會一直存在..槓桿比會不好看
這個或許就是台積電開始要把分紅提早發給員工的原因吧 (減低負債)
這裡也可以看到一個小秘技..每季增加的應付費用裡會有一大部份是員工分紅
急性子的人可以從這裡看到到底總分紅有多少囉
 
------------------------------------------------------------------------------------------------- 
 
現金流量表的目的是要解釋資產負債表裡現金變動的部位
現金之於企業就如同汽油之於汽車
如果企業只顧著加速而忘了油箱沒油了..將會發生很不好的下場
而造成現金變動的活動就是營運, 投資和融資
反過來看就是現金流量表可以用來觀察這三大企業活動
由會計恆等式可以得到
  資產 = 現金 + 非現金資產 = 負債 + 股東權益
所以其變化量為
   delta(現金) = delta(負債) + delta(股東權益) - delta(非現金資產)
 
現金流量表的編製又可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
在投資和融資的項目上..這兩種方法沒有不同..都是直接列舉
但對於營運活動的項目上..直接法就是直接列舉現金流出流入的項目
而間接法則是從損益表的淨利金額出發..經過加減相關項目的調整
最後得到營運活動的現金淨流入或流出金額
在實務上..大部份公司都是採用間接法
 
間接法可以讓人直接比對現金淨流量和淨利的關係
例如若一間公司的淨利一直增加..但是現金淨流入卻變少
這樣代表很可能是應收帳款變多..這可能是因為為了衝業積而放鬆客戶的交易條件
也有可能是代表存貨大量的增加 (p.s. 非現金資產的增加代表現金的減少)
所以這種損益表看似強悍的企業..可由現金流量表來察覺其真正的弱點
 
------------------------------------------------------------------------------------------------- 
 
股東權益表對於檢視一間公司對待股東的方式是最重要的依據
但似乎是比較容易被人遺忘的財報
可能大多數散戶通常持股只是為了賺取賣掉時的差價
而不是真正的持有一間公司的股票吧
 
由會計方程式再進一步推演的話..第t期的股東權益可表達為
  股東權益(t) = 股東權益(t-1) + 淨利(t) - 現金股利(t) + 現金增資及股票認賺活動(t)
                       - 買回公司股票(t) - 其他調整項目(t)
所以淨利會增加股東權益..當現金股利發放後股東權益會減少 (因為已經給了股東)
 
股東權益通常包含以下三項
1. 發行股本 (包含特別股股本和普通股股本面額的部份)
2. 資本公積 (代表投入資本中不屬於股票面額的部份)
3. 保留盈餘 (代表公司累積的獲利還留在公司裡的部份)
 
我們一般散戶買的都屬於普通股
而特別股的部份都是公司在有特殊考量下發行的 (例如急需大筆現金)
其通常會訂有特殊的權利義務..例如現金股利固定為多少..有無投票權等等
像這次金融風暴中..美國政府為了讓一些銀行的某些數字比較好看一點
將自己在一些大銀行裡的特別股轉換成普通股..但反而讓美國政府有了投票權
這點讓很多人質疑是否該銀行會變成國營事業
 
上述股本的部份是指面額的部份
若公司剛成立..一股的價格應等於面額
但若公司已經上市櫃後..一股的市值可能會超過面額
此時公司若有從資本市場用股票換取資金的話..超過面額的部份就必須列入資本公積
例如前面有提過的為了併購發行的新股..超過面額部份要列入資本公積
另外現在員工分紅費用化後..給員工的股票分紅..其超過面額的部份也要列入資本公積
 
在保留盈餘中..台灣的股東權益還特別區分為"已分配盈餘"和"未分配盈餘"
前項又包含法定盈餘公積和特別盈餘公積
而後項是屬於可自由進行股東股利和董監酬勞等分配的部份
若分配的股東股利是股票的話..那麼該部分就會直接從未分配盈餘移到普通股股本去 (總股東權益不變)
這也代表公司決定將這部份的盈餘現金留在公司裡面用
若分配的股利是現金的話..那麼未分配盈餘減少的部份..在負債這邊就要有同等的增加 (資產不變)
例如總股利為1億元..則可以在應付費用加上1億元先列為負債
在發放股利後就等於支付了這個負債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以往資本公積只能拿來當作股票股利的發放
不能用現金發放..也就是股東權益不變 (這裡就是常見的公積配股)
但目前已修法通過資本公積和法定盈餘公積可以用作現金股利發放
 
 ------------------------------------------------------------------------------------------------- 
 
作者在介紹以上四種財務報表後..又特別提到了關於資產品質, 盈餘品質和經營品質的部份
 
資產其實比負債更危險..因為資產只會變壞不會變好
所以要小心地去了解企業擁有的資產品質
例如存貨會因價格下跌造成重大損失 (ex. 去年的華碩)
應收帳款會因倒帳而造成重大損失
長期投資可能會為壁紙
所以企業如何去控管資產的品質是很重要的
有趣的是..負債反而是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有些經理人會因為太在乎盈餘數字本身..反而忽略了盈餘的品質
對公司長期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
盈餘品質要好一般由5項條件構成:
持續性要好, 可預測性要高, 變異性要低, 盈餘轉換現金可能性要高, 人為操縱程度要低
 
經營的品質可以由股東權益報酬率來衡量
股東權益報酬率通常可分解成以下之杜邦方程式:
 股東權益報酬率 = 淨利 / 期末股東權益
                              = (淨利 / 收益) x (收益 / 總資產) x (總資產 / 期末股東權益)
其中第1,2,3項分別為純益率, 資產周轉率和槓桿比率
所以一間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又可以分解成以上三個數字來解釋
這樣就可以看出一間公司是依靠哪一項在增加股東權益報酬率
例如我看了一下聯發科和聯詠在97年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各為23%和19%
就經營品質整體來說似乎差不了多少
但由這三項分解數字來看的話..可以看到聯發科的純益率很高 (~28%)..遠遠的勝過聯詠 (13.5%)
然而聯詠的資產周轉率和槓桿比率比聯發科高..所以補足了純益率的不足
其中資產周轉率高又代表總營收相對於總資產是較高的
但槓桿比率高代表的是負債的比例較高
 
從這裡可以看到聯發科的主要優勢是毛利率高..並且主要客戶並非為大牌客戶 (白牌手機)
所以其談判能力是高於客戶的..於是其收益現金進來的速度較快..造成負債較少
反之聯詠的驅動ic毛利率低..所以要透過周轉率來拉高股東權益報酬率
另外由於聯詠的主要客戶皆是知名大廠..所以應收帳款的部份通常都會較久 (可能交貨後三個月才會付錢)
這也是造成它短期負債偏高的主因
若聯詠扣除負債偏高的影響..也就是假設總資產變小的話..那麼其實際周轉率是更高的
由財報就能看出不同產品的經營方式的不同
但是好的經營者總是能找到將股東權益報酬率提高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蘑菇 的頭像
    蘑菇

    A Follower of Heart and Intuition

    蘑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