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是有天逛網路不小心看到有人提到的書
先前已經看過"新力王國"..還滿想知道後續Sony發生了什麼事
以及Samsung是如何後來居上的
雖然只有英文版..不過感覺應該不錯就買回來看了
內容講述的是兩家亞洲的電子龍頭Sony和Samsung這十幾年來一個往下一個往上的故事
其實Sony和Samsung的產品線直接正面對決的不多
Sony主要都是集中在終端產品上..而Samsung則是主要集中在數位電子零組件上
但它們這十幾年來的發展..的確是可以寫成不錯的教科書
也讓身在電子業的我們..好好思考未來應該走的道路
作者認為這兩家電子龍頭的成敗..並非在於策略的好壞
而是在於企業的文化和領導執行方式
此外時空背景也佔了不小的作用
Sony在兩位創辦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強大的領導魅力帶領下
成功地推出了半導體收音機, Walkman, CCD camera, CRT等一系列的新穎產品
讓Sony成為了最優等的電子產品的代名詞
井深大就是想讓Sony成為一個充滿freedom和open-mindedness的工程師天堂
期待Sony能一直推出最新的電子產品
此外Sony也在盛田昭夫要讓Sony成為國際一流公司的企圖心下..成為日本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
然而Sony最初的敗象就出現在盛田昭夫執意要合併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之後
盛田昭夫希望Sony能結合硬體(電子產品)和軟體(電影和音樂)產生強大的Synergy
不過當時兩方在文化完全不同底下..根本無法產生任何的Synergy
事情更在盛田昭夫突然中風後更加惡化
繼任者大賀典雄雖然任內產出了CD和PlayStation
但他對於美國Sony採取完全信任且完全放任的態度..讓事情越演越烈
當Sony接捧到出井伸之手上時..已經是一個外表國際化但管理上還是完全靠人治的公司
出井伸之是Sony第一個非創業年代的chairman
於是他提出了要讓Sony完全國際化的觀念
但結果卻是一再的組織變動..而且內部的政治的干擾也不小..不少人會直接跳過他向大賀典雄打小報告
這一切都讓Sony的績效越來越差
總結Sony有以下問題
1. 一直沈浸在他們於類比世界的光環中..對於數位世界的來臨應對太慢
他們在類比世界的強項..也就是自行研發的功能..反而變成在數位世界的絆腳石
因為Sony一直認為只要不是Sony發明的就不是好的東西..但數位世界裡其實大家的功能都是差不多的
例如mp3到哪裡播放的效果都差不多..和當年半導體收音機完全不同
2. 事業群之間可以看成是完全獨立的公司..所以幾乎是互相競爭的關係..不可能有自動自發產生Synergy的可能
甚至還有兩個事業群同時推出類似的競爭產品的狀況出現
3. 雖然上層急於讓Sony脫離人治的體系..但下面的人似乎還未準備好..造成內部鬥爭激烈
4. 工程師的天堂講求的是創意..然而這個精神卻讓Sony長年付出許多成本都無法回收
因為工程師是想要做出完全特殊的產品..放在商品化上的心思不多
而且這種一百個可能只有一個有用的研發制度..也浪費人力成本太多
另一方面Samsung卻似乎和Sony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進
Samsung的成功在於抓住了數位世界的快速和大量商品化的節奏
Samsung Electronics可說是從DRAM開始成功的
在創辦人第二代李健熙幾乎獨裁式的決策和領導風格下..Samsung終於成功地踏出第一步
但真正的轉捩點在於南韓政府為了培植國家的電子產業
將第二代手機的系統強制為CDMA..而非全球泛用的GSM
這一來讓Samsung的2G手機得到了喘息和練兵的機會..也讓其在3G手機上打下了比別人快又深的基礎
Samsung幾乎在各個產品線都複製了DRAM的成功模式
那就是在很清楚的產品發展軌跡上 (DRAM就是越大又越快)..用幾近軍事化的管理..在最快的時間內量產
將電子產品當作生魚片來作..其好吃的時間只有一下子..放了一下子就會壞掉了
Samsung成功地靠著數位世界的特性..速度和量產規模就是一切的法則
在DRAM, NAND Flash, LCD, mobile phone都獲得了驚人的成功
它不像Sony是靠產品的新穎來讓消費者認同其品牌..Samsung靠得是精準又大量的廣告和行銷
不過也可以發現Samsung未來弱點可能有
1. 雖然已超過一半以上的股份為外國人持有..而目前經營者家族擁有的股票不到4%
但經營者卻將Samsung當成自己的家族企業來管理
甚至李健熙兒子經營失敗的公司..也是靠Samsung買下該公司來彌補他們自己的損失
更誇張的是利用了許多內線買賣..讓自己兒子用不成比例的摃桿獲利..進而擁有大量的Samsung股份控制權
雖然他們已因為舞弊在2008年被起訴調查..李健熙本人也辭職..其兒子也調到海外..但最近調查結果竟然是無罪
於是李健熙又當回了三星電子總裁..他兒子也一副準備要接棒的樣子
這樣的管理模式還能撐多久令人存疑
2. 過去的成功是因為Samsung還是late comer..再加上數位產品常有一定的發展方向..讓它擁有清楚和明確的目標
加上其獨裁集中式的管理..讓各事業群一定得乖乖合作..所以獲得了不少成功
但現在他們已經成為了No. 1..在未來產品roadmap不明確底下..是否能繼續獲得成功呢?
拿他們非記憶體LSI產品來舉例..雖然在記憶體LSI和Display Driver IC非常成功
但在非記憶體LSI方面一直不算成功..因為那需要的是創新和對於不確定的roadmap的管理
3. Samsumg除了在世界各地有工廠和行銷據點外..其本質還是一家韓國公司
若不能成功地建立起吸引全球創意人才的機制..其成長性很可能會大大受阻
4. 高壓軍事化的管理..讓員工受到的是fear-based management
這常造成人員待的不長久..也是未來要留住研發性人才的一大難題
以上其實可以看出未來誰勝誰負還很難說
現在的Samsung就很像十幾年前的Sony..看似世界無敵晴空萬里
但重點應該是要能依據不同的時空背景去調整出適當的經營模式
若一昧的將過去的成功模式套用到新的產品線上
其實失敗機率應該是更高的
另外作者也提到了一件亞洲公司的通病 (不只Sony和Samsung..連台灣公司大部份都是)
那就是人治味道太重
而且在位者挑選繼任者都不太積極
像GE的Jack Welsh在退休前三年就挑出三個可能繼任者來訓練
當他退休時..中選者已經可以馬上接手他的工作
這就是為什麼GE這間公司能長長久久的一大原因
然而大部份的亞洲公司都有點像是創辦者的家族企業
一旦創辦人退休或不在了..公司積效也就跟著下去了
這或許真的是亞洲公司的最大通病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