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對大前研一的印象只停留在他在兩岸議題上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
看完這本書才知道原來他是日本管理的第一把交椅
或許是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有相當大的影響
雖然他處理事情的手法相當科學化
但是在講授道理上..不像歐美人士那樣講求完整的條列論證
反而像是孔孟學說一樣..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讀者必需自己細心的閱讀
才能讀出作者想表逹的意思
 
讀完本書第一個感想就是"大前研一先生是位思考的偏執狂"
他成功的要訣就在於強迫自己無時無刻的思考
如同練功一樣..久而久之..思考的脈絡若被打通
就能到達像他能同時往 時間 與 空間 二維式的思考
他在這方面想法正如同Intel前總裁葛洛夫的名言"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一樣
此外..這本書在某些角度上我覺得和"第五項修練"是很像的
在手法上都是將"科學化"思考帶進傳統認為是社會科學的管理上
都強調"邏輯化"和"非線性思考"的重要
 
作者認為思考的技術是可以培養的
日本的義務教育在很多層面上都和台灣很像
強調填鴨式教育..每個問題都一定有答案..分數代表一切..考完就忘了
這些都使得學生的思考能力僵化
在應付今日越來越快速的全球性競爭將失去比賽的門票
 
在前言部份..作者強調未來的經濟將不是凱因斯經濟..而是一塊"看不見的大陸"
它涵蓋了四個空間
1. 延續舊世界的"實體經濟"
2. 金錢流和資訊流可自由流通的"無國界經濟"
3. 由各種電子通訊技術產生的"數位經濟"
4. 以資金本身之百倍千倍流動的"倍數經濟"
在這塊新大陸上..思考力差距將直接造成收入差距
(ex. Google, eBay, iPod, ...)
 
本書共有七個主軸
1. 切換思考路徑
2. 邏輯打動人心
3. 洞悉本質的過程
4. 非線性思考的建議
5. 讓構想大量湧現
6. 解讀五年後的商機
7. 開拓者的思考
第一章是能解決問題的正確邏輯思考方法
第二章是如何能打動人心的邏輯構成法
第三四章是在新經濟裡看清問題本質的方法
最後三章講的是如何在新經濟中找到出路
(ps. 個人認為前四章是精華..後面就開始有點發散了)
 
一般的思考路徑通常有以下幾個盲點
"把假設和結論混為一談": 常忘了以為是結論的東西只是假設..但之後的推論和決策卻都基於其為事實之上
"認不清現象和原因的不同": 常把現象當原因..對其改良的結果往往沒有幫助..甚至帶來傷害
"全方位的努力": 想把所有面向都做到最好是不可能的..必須找出最有幫助的一點集中改善 (槓桿點)
 
有正確的思考路徑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科學解決法
對於每個假設都必需要實證地去證明或反證它 (真正的數據或是實地訪談)
結論必需是一個解決對策(不能只是個事實的陳述)..而且是由一連串的事實所砌成
最後作者強調的是(也是最困難的事)要一直訓練自己這種思考模式
就和武士不上戰場卻要天天練劍一樣..天天訓練才能在最重要的時刻給出致命的一擊
 
不管導出的結論有多正確..如果客戶(或上司)不採用..那也是白費力氣
所以擁有打動人心的建議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建議應該要用具有邏輯的構成法
首先..最終的建議只要一個就夠了..
根據事實產生出來的最佳結論應該只有一個..不允許其它選項模糊焦點..也模糊了主位者的決心
進行提案時..必需先提出四個能讓別人相信你結論的論點
分別是 圍繞整個業界的環境, 業界或是顧客的動向, 競爭對手的環境, 公司對該環境的反應動向
接下來便是提出改善的機會..然後點出解決之道和建言
最後確認整個的實行計劃
整個提案必需以"對於能理解的順序"而不是"自己想說的順序"排列
 
作者最後介紹了一種邏輯構成法裡最基本的"金字塔結構"
它是源自於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概念
將一個議題分割成不重疊也不遺漏的分類
根據這些分類整理出能推得同結論的集合
以此類推將集合往上推進直到最後單獨的一個結論
這樣可使我們所得的結論擁有最紮實的邏輯..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無法質疑的事實
(在這章的最後作者似乎離題的大篇幅討論日本郵政民營化的問題..
 雖然離題..但是也讓我了解到日本近來經濟的回復很多是靠吸老百姓的錢(0利率)來達成的
 所以這回復力道能持續多久還是個問號)
 
在天天鍛鍊邏輯思考路徑後..作者認為我們就能逐漸洞悉問題的本質
本章用了許多實例來解釋問題本質和表象的差別 (ex. 花王和佳麗寶, 銀行合併, 三菱股權結構)
我認為共通點都在於無法認清什麼是問題表象又什麼是問題本質
舉例日本新聞為例(台灣也是一樣)..報導常缺乏5W1H (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而大眾又很容易就把表象認為事實
(台灣政治新聞在這方面的例子應該舉也舉不完吧)
總之不能以讀到了一些資訊就以為是正確的結論
必需花時間去思考背後的動機和驗證的方法才能領悟出問題的本質
 
接下來的一章提醒我們..在一個複雜的體系裡..線性思考是不管用的
例如"今天股市大漲因為美國發現新的原油來源" (這卻是股市分析師最愛用的詞..因為好懂)
現在的經濟體系已經複雜到不是用單一原因可以解釋的了
作者建議我們千萬別輕易相信學者的話
必需去思考他們的話是否正確才能得出真正的解答
在複雜的世界..最好是能培養同時處理並行輸入的複數資料的能力
如同棒球選手看到一個快速的平飛球..要能同時考慮球方向, 落地位置, 跑者動向並快速做決定一樣
我們需要去學習的應該是"思考模式"而不是"知識" (如同"釣竿"之於"魚")
現在已經是一個"知識"只要有Google就解決的時代
能自己解決問題的人在未來才有生命力
所以作者看輕"學術派營生者"而看重"街頭營生者"..實踐比只追求紙上答案重要太多了
而正確的思考模式應該是"以假設為前提進行回答" "有前提就有結論"
如此一來..就算假設和前提一改變..還是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作者認為讓構想大量湧現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去思考問題
新構想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思考中自然發生的
他舉了他認為中國將成為區域性國家(類似聯邦制)的例子
由於一開始大家都抱持著"中國威脅論"的看法
使得他不斷的思考中國的未來是什麼
在親身的體驗到中國地方都市市長自治權的力量
以及中國對資本主義崇拜的程度
他認為極權主義已慢慢瓦解..取而代之的將是聯邦制度
無論這結論對或錯..它都是建立在一些可觀察到的事實上
作者亦提供一些能鍛練自己大腦的方法
例如"想像五分鐘後雲彩的形狀" "接觸不同的事物" "沒有什麼道理的一直自問自答"
此外還有"擁有能互相否定打擊的朋友" (這也是我的希望之一..但是很難找到..現在都只有我習慣打擊別人@_@)
 
在"解讀五年後商機"一章
作者提了四個成功模式的要素
1. 事業領域定義必須明確
2. 分析現狀推論未來..針對因果關係來建立假說
3. 針對選擇的方向..即使有幾個可能..也應該專注其一
4. 不能忘記基本假設..排除已發生的情形而不偏離原則
 
最後一章"開拓者的思考"
作者強調新經濟將擁有倍數的破壞力
大企業很可能一夕之間被擊垮
在新經濟裡..雖然實體經濟不會消失..但會越來越狹隘
而無國界經濟使得世界更加速地改變..國家的定義越來越模糊
競爭對手也越來越難定義
數位經濟將持續不斷的擴大..資訊快速的流通也造成金錢的流通
倍數經濟可由Google當作最佳例子..一上市後立刻獲得原有資金許多倍的資金能力
因為如此..在過去"勤勞的附加價值"將慢慢勢微
取而代之的是"知識的附加價值"
未來頭腦就是我們的武器
年薪兩百萬, 兩千萬, 還是兩億就看你的思考技術
 
(作者在附錄談到的兩岸關係和我的想法非常相近..不過在這裡政治的東西就不提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蘑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