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標題來看..這本書似乎是要給出個答案
但看完之後..發現它其實是總結了以往景氣循環的實例和線索
對於結論反而很難給出一個簡單的理由
或許就如同作者最後所影射的
景氣循環之於金融如同心臟的跳動..是個不可或缺的器官
它不是個病症..反之它應該是一定會發生的事件
並且從一次又一次的循環中注入金融系統所需的血液
從中帶走不好的東西..帶來新鮮的養份
 
整本書的脈絡如其子標題"歷史, 理論與投資實務"依序為
從歷史順序介紹各次的景氣循環以及人類從中得到的教訓
接下來在歸納景氣循環的一些理論本質後
將景氣循環和不同資產之間的互動作了分項的統整
 
==========================================================
 
金融的歷史要回溯的話..可能會太離題了
或許從紙幣在歐洲的誕生講起是個好的開始
 
其實"錢"真的是人類史上最實際卻又最抽象的發明物
若是用金屬製成的硬幣..由於本身即帶有一些"價值"..也就比較不抽象一點
但紙幣本身是一點價值也沒有..它的價值僅存在於其可用於交易的用途
而事物的價值和價格的差異點建立於人類的供需
例如水極有價值但價格極低..但鑽石用處很少但價格極高..一切只因供需狀況不同而己
人類的金融史從"紙幣"這種本身無價值但能用來交易的"紙上富貴"被人類發明後
就開始變得十分複雜..複雜到一般人完全無法掌握的地步
 
一開始人類傾向較直觀的貨幣發行方式
也就是用貴金屬(如黃金或白銀)做成貨幣
於是貨幣本身擁有某種程度的"價值"背書
所以這時的交易可以看成是用金幣或銀幣和別的等值的東西做交易
貨幣除了用來交易外..也是擁有自己身為貴金屬的價值的
但因為世界的貴金屬有限..使得貨幣發行量有限..也就造成一些經濟蕭條的情況
 
此時一位叫John Law的人出現了..做了一件改變了人類歷史的事情
也就是建議紙幣的發行
他的建議是貨幣本身可以不帶任何價值..其用途就僅是用來交易
而紙幣的發行可以用一個國家的土地價值做擔保..在後來更延伸為更廣泛的用"信用"做擔保
通常這裡的"信用"就是發債(向未來借錢)..例如國債就是用這個國家人民未來會還錢做擔保
人類一開始還很小心謹慎的加上了附註..發行之貨幣量需要某%的黃金或白銀做準備
因為人民可以將紙幣換回等值的黃金或白銀
但後來銀行家的胃口越來越大..甚至很多國家都廢除金本位制..例如美國FED只需用國債就可以印出等值的美金
 
這樣的趨勢的好處是..可以促進交易的頻繁
因為可用來交易的媒介..也就是紙幣..可以任意的增加
如此一來..就可以避免因為貨幣量不夠多..造成交易量下降而產生的經濟蕭條
 
(以下離題了:
但這樣卻產生了一個對一般老百姓致命的缺點..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個天大的優點
那就是紙幣本身可用來交易的價格波動性過大..且操控在貨幣的發行量上
原先的金幣和銀幣因為有其本身價值背書..所以其用來交易的價格波動性有限
但紙幣的量因為可以任意的增加和減少..根據供需法則..量越多紙幣價格越低..反之亦然
於是對於只懂得乖乖工作..然後把錢存在銀行的老百姓來說
他們的財產的價格完全取決於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量
例如若用黃金來衡量美金的價格..現在的美金已經貶值為1933年的快六十分之一!!)
 
在1716年..由於先前路易十四的揮霍無度造成的巨大財政赤字
讓John Law的提議終於有了適合的舞台
該年名為"勞氏公司"的銀行成立了..自此法國的紙幣終於產生
又一個潘朵拉的盒子被人類所開啟!!
 
這個動作帶來的泡沫演變之快..可能拿來當連續劇來演一般人還會嫌太誇張
短短四年間..John Law用了很多種"信用"來印鈔票..包含了密西西比流域未來的貿易權等等
一時之間只要能漲的東西都漲了..John Law也成了國民英雄
但是當一切都漲得太過火時就是泡沫的終點..這件事倒是景氣循環裡唯一不變的定律
1720年有人發現苗頭不對..開始要求將手上的紙幣換回黃金
害怕手上紙幣變成廢紙的恐懼造成的一窩蜂搶換黃金的事件讓大崩盤發生了
John Law也落得跑路的下場..一貧如洗的死於1729年
 
美國1837年的大崩盤也是建立在類似的泡沫上
當時美國第二銀行亂印鈔票..讓流通的貨幣在1832到1836四年間增加了約1.4倍
而且可怕的地方是產生出來的貨幣幾乎都跑到房地產去了
光是芝加哥的土地價格在三年內就飆了64倍!!
足見這個泡沫有多大..一旦貨幣一收縮(第二銀行是被總統強制關掉的..因為覺得紙幣太邪惡)
崩盤已是必然的結果
 
然而十九世紀最嚴重的國際蕭條卻有點不太一樣
陷入大蕭條之前的金融崩盤於1873年開始
1873年崩盤的前兆很難界定..其模糊的原因似乎是繁榮時期已經持續太久
人們已經投資太多無法賺回報酬的事業
一個個的小地雷爆發後..終有一根稻草壓死一隻駱駝的時候
這次的恐慌爆發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 奧地利
1873年5月1日維也納萬國博覽會開幕之後..奧地利突然發生一波恐慌
並且蔓延到歐美各地
整個事件在1875年觸底..紐約失業率還曾到達50%!!
不穩定似乎是資本主義的特徵..繁榮之後就可能帶來蕭條
 
隨著基於信用所建立的金融系統的運作..也讓這個年代成為經濟學家的搖籃
包含了
  • 肯狄隆: 發現"貨幣周轉率"的效果
  • 亞當史密斯: 自由市場有隻看不見的手會自我調控..其建立於大眾的利己慾望
  • 桑頓 (央行之父): 利率如何影響貨幣供給量..進而產生之效果
  • 薩伊: 供給本身可以自行創造需求
  • 李嘉圖: 邊際效用的重要性
  • 朱格拉: 蕭條是由之前的繁榮所引起
  • 華拉和帕瑞托: 運用數學說明經濟模型, 一般均衡模型
  • 紐康: 貨幣數量學說
 
其中紐康的貨幣數量學說在接下來的理論說明非常重要
其方程式為   MV = PQ
M = 貨幣供給
V = 貨幣周轉率
P = 商品及勞務價格
Q = 商品及勞務數量
 
以上屬於人類剛開始發現景氣循環的時代
接下來則是初期景氣循環理論產生的時代
 
從1816年開始幾乎每隔十年就會有一次崩盤..只是規模大小不一
而自1895年的蕭條後..美國經濟一路成長至1907年
美國出口增加幾乎一倍..而貨幣供給也是
在大家都想借錢投資下..銀行利率開始升高
這樣的結果反而造成貨幣流通性更少..造成1907年的股價崩跌
在這次的循環中..卡賽爾有了以下結論
因為新技術造成了繁榮時期..隨著時間的延續花在投資上的自由資本超過新資本補充的速度
而太多錢花在投資造成儲蓄不足..進而導致利率升高
利息一升高則使得許多靠貸款投資的企業財務成本升高..一旦企業家停止投資..經濟便會急轉直下
這也是往後高利率似乎在大眾心中成為觸發蕭條的最佳例子
 
1930年代的大蕭條算是近年來人類比較有印象的大事件
(p.s.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於1918年..美國成為許多國家的債權國..開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其起始於1929年的大崩盤
當時股價相對於1927年已狂升了一點多倍..但同時利率卻升高到20%!!
這個泡沫如此之大..可想得到一旦破滅有多嚴重
股市在三年間重挫了大約85%..國民所得也回到20年前的水準
 
該蕭條持續了好多年..這正好讓凱因斯有了絕佳的機會推銷自己的理論
他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 利率及貨幣的一般理論"成了該次蕭條的救命丹
也讓凱因斯的地位到目前為止還是屹立不搖 (當然批評者還是滿多的)
該書主要是介紹分析經濟的新方法
並且抨擊傳統認為什麼都不用做..經濟會自動恢復的古典看法
它更建議執政者積極使用國家預算..優先事項要由穩定物價改為穩定就業和總所得
其最重要的創新分析為:
  • "消費的傾向"和"儲蓄的傾向"..視所得水準而定
  • 投資會增加消費..投資的資金會一直換手..一部份被儲蓄剩下為消費..所以投資到消費有個乘數關係
  • 人類投資決定受到"流動性偏好", "動物本能", 和"不確定性"的影響 (當遇到1929年那種崩盤..人類的恐慌會很嚴重)
  • 經濟可能陷入流動性陷阱..不論挹注多少資金..利率跌到一定水準就不再下跌..因為人們害怕且看空債券
有趣的是..連凱因斯本人都無法想像自己的書會被很多人視為聖經拜讀著
而中間的這個時代也可視為景氣循環理論的黃金時代
或許是因為擁有足夠多的資料可供研究
以下為一些較具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之論點摘要:
 
  • 魏克賽爾: 自然利率的概念..其為新投資之報酬率..而實質利率為目前融資的利率
  • 霍特里: 景氣循環可能有兩種不同演變方式..一是外部衝擊..一是貨幣天生就不穩定
  • 巴布森: 十階段景氣循環標準模式 - 貨幣供給增加 -> 債券價格跌 -> 股票價格跌 -> 商品價格跌 -> 房地產跌 -> 貨幣供給偏低 -> 債券價格漲 -> 股票價格漲 -> 商品價格漲 -> 房地產漲 
  • 費雪: 得出紐康等式的普及版 (如上面所提過的)..並得出要穩定經濟(Q)就要穩定物價(P)的理論
  • 凱因斯: 政府應採適當手段刺激經濟..包含了背債印鈔票和擴大政府支出..因為投資可帶來消費
  • 奧地利學派: 幾乎反對任何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其認為低利率是用來鼓動許多"大陰謀"..一旦利率上升..這些計謀便會無利可圖..被迫放棄..而且付出慘重代價 (歷史上這樣帶來的蕭條很多次了..或許最近的一次快要來臨了) 
  • 熊彼得: 會有同時數個循環在進行..如康德拉季耶夫循環, 朱格拉循環, 以及基欽循環..若同時發生都會造成強烈的現象..就他收集的資料裡最嚴重和最漫長的三次衰退: 1825-1830年, 1873-1878年, 和1929-1934年, 均擁有此一特點
 
在接下來的年代..經濟學說也越來越科學化
以下為具有代表性之論點:
  • 明斯基: 資本主義先天具有重大的不穩定性..金融部門 (銀行)是很沒效率的..其可能是重大經濟災難的主謀..而且又常由政府出手相救..讓其越來越軟弱
  • 傅利曼: 紐康等式的左右式都天生具有不穩定的因素..但左手邊的MV比右手邊的PQ來的好控制..左式增加在長期會增加到P..也就是通膨..但在短期內卻可以促進景氣Q 
  • 菲利浦: 提出菲利浦曲線..即通膨加速會降低失業 (但傅利曼認為那只是短期間的關聯..長期來說是無效的)
  • 蛛網理論: 因為投資與生產之間的時間落差, 以及競爭對手想要怎麼做的不完整資訊..會讓整個系統自然產生振動
  • 計量經濟學: 將理論化為數學模型..以實際運算模擬出結果並檢視正確與否..和以往的定性不定量地討論經濟不同
這裡可以再整理出..目前為止的五種穩定紐康等式裡部分因素以解決景氣循環問題的方案:
1. PQ: 由桑頓提出..央行應干預MV以穩定總體產出PQ
2. P: 由李嘉圖提出..採金本位以確保物價穩定
3. P: 由費雪提出..貨幣重估或貶值以穩定通貨膨脹
4. Q: 由凱因斯提出..利用財政政策來穩定總體產出
5. MV: 由傅利曼提出..利用央行確保貨幣供給穩定且溫和成長
 
而接下來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1987年的大崩盤
在1987年10月19號這天..單日大盤跌幅達22.6%..為歷史之冠
但當天的新聞除了下跌這件事..並沒有任何令人關注的事情發生
大跌的原因除了大盤早已漲了1.5倍以上以外
事後的調查發現大眾心理作用也是一大原因..許多人賣的原因只因為股市正在跌
這也促進了一些經濟心理學的發展..來研究人類不理性的常見偏誤
 
本書記載的最後一個金融大事件便是2000年的網路泡沫
1990到2000年的十年間..那斯達克指數就漲了10倍..多麼驚人的泡沫!!
但背後的原因還是一樣的因為利率太低..使得無節制的投資壓注在網路公司上
貪婪投機造成的循環似乎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事情
 
以上Part I部份為本書介紹的一些關於景氣循環的歷史摘要..以及許多相關論點的產生和演變
Part II部份會總結一下理論本質和投資實務的部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蘑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